Media Report

Media Report Media Report
人物簡歷

伯大尼-張敬的一甲子

他,張敬長老,以其所開的“眼鏡行”聞名臺灣中南部,更以盆栽、雕刻聲名大噪。

張敬長老出身微寒,正式教育只有到初中。幼年隨著任職警界的父親多次遷移;為了貼補家用,住在雲林古坑時,他上山砍柴;住在高雄港邊時,他就沿街叫賣冰棒。初中畢業後立刻到鬥六一家鐘錶店當學徒,瘦小仍如小童的身軀,一大早便要奮力搬開三大門板,接著洗尿桶、倒痰盂、照顧店主的孫子們,從早到晚片刻不得閒,心中只有一股力量撐著:願學得一技之長,早日成為獨立自主有用的人。

當兵時,在某次喜宴中,認識鬥南教會的女青年陳淑惠姊妹,愛慕之餘,接受其要求參加當時的聖經函授課程,且利用放假日到台中的教會參加禮拜。廿三歲時在台中,得識生命中的第一位恩師--台中基督教路德會林嘉憲光學博士。他見當時的張長老敏捷、誠 、好學,便極力栽培,不到三年之久,張敬長老已能自立門戶了。爾後,他更加努力于事業的開拓及技術之鑽研,因而他的眼鏡行遠近馳名。

一開始,張敬就是以“立足鬥南,放眼雲林”的作法,他首先去拜訪雲林縣僅有的十二位眼科醫師,取得醫師們的信任,願意介紹患者到他的眼鏡行接受驗光等,更常於打烊後,騎上腳踏車載著未婚妻,帶著自寫自製的廣告單,遠征到鬥六、土庫、虎尾、西螺、北港……去貼電線 。兩、三年後,許多鄉鎮的領土就被“張眼鏡行”佔領了,這對年輕人的感情,就建立于如此同心合意、共同努力未來的基礎上,到如今仍是情比金石,如影隨形。

踏實的努力,帶來豐富的報酬,張眼鏡行的招牌在雲林縣,甚至雲林鄰近的縣市都有了名號,張敬長老戰戰兢兢,一直追求進步,他個人在配鏡驗光上的經驗遠近馳名,許多眼晴上的疑難雜症者不畏遠端來到店內,都換得“清楚、輕鬆”的眼鏡回去,二樓的驗光室內,最新的光學儀器具備,比起一般的眼科醫院毫不遜色。

張眼鏡行除了“技術好,牌子老”為人稱道外,他們基督徒的身份也廣為人知,舊雨新知都知道張眼鏡行鐵門上寫著:

每週三晚上八時參加禱告會

每週日早上主日崇拜

不營業,請見諒!

為了這項堅持,合夥人拆夥,客人揶揄的、埋怨的、開罵的、等門的,到教會找人的……都有,但這就是張敬長老的堅持,也見證了他的信仰。這作風雖給客戶帶來不便,但由於堅守更蒙神的祝福。張敬長老和全家人,熱心參與教會事工,他的女兒就讀大學時,幾乎不曾參與學校團契,只因張長老覺得學校團契人才濟濟,鬥南教會欠缺主日學老師及聖歌隊隊員,回來作工才對,三個女兒們也傳承父母對信仰的執著,默默為教會付上她們的才能。

四十九歲那年,張敬長老得一夢,夢中聽見神清楚的聲音說:未來數年內,大型的眼鏡公司連鎖店會逐一進駐鬥南及各地,店面生意難免受影響……,故應去學習雕刻。睡夢中的張長老不以為然的和那聲音爭辯起來,朦朧中又睡著,神的聲音又叫醒了他,再次說的更清楚:去學習雕刻二年!這下他醒了,且十分的清醒,言猶在耳,下床在房中踱步,反覆思量:我聽見主對我說話了,我該去做,但……這怎麼有可能呢?他寫下筆記,決心服從主的命令!在業餘時很認真的學習雕刻二年,不計成果及代價,聽從主令,排除萬難堅持下去。

夢得啟示後的一周,恰好公休日,長老於是獨上滿是樹石盆景的三樓,隨手拿起雕刻刀,嘗試要在一塊木頭上刻點什麼,一刀一痕雕鑿之中,往事忽隱又忽現,長老想起母親十分精于女紅,而他自己在小學時也曾因老師的欣賞,越齡參加畫圖比賽,兩次都得雲林縣及全台首獎呢!這些回憶,加添他的信心,一個小時後,他握著一只有模有樣的小雞下樓,家人在驚訝中明白,他調轉生命方向、全速向雕刻進軍的生涯於此開始。

第二個作品“詩篇廿三篇”,于數周後完成,此後他的作品就以大自然為背景,將廿餘年樹石藝術的精髓,藉木刻的形式傳達,樹石藝術的情趣在於“由小見大”,及“巧奪造化”的意匠,張敬長老以研究樹石的心得,昇華為雕刻藝術的風格,其作品精巧、細膩,令人歎為觀止,而善用材質本身的紋理特性,使作品生命更突出,使欣賞者心折於創作者巧思妙意。一年後,張敬長老拜師在景觀雕塑名家楊英風教授的指導下,努力“行萬里路,讀萬卷書”,他創作的依據大半為臺灣本土景觀,如“太魯閣系列”及聖經故事題材:“大牧者”、“葡萄樹”、“十字架的榮耀”、“老人的祈禱”、“走向光明”、“生命之光”等將聖經內容化為立體作品。

融合本土與信仰,成為他作品的特色,欣賞者當能從其中看到熟悉親切的自然山川,又體會到其誠摯深厚的宗教情操,藝術消彌了隔閡,傳遞出人性的光輝,張敬長老的作品一如他的眼鏡行,令人一望即知是“基督徒”的作品,但絲毫不減收藏家的肯定,耐人尋味的是,非信徒比信徒更積極的收藏他的作品呢!

十年來,他每日睡眠不超過六小時,盡可能排掉雜事,店面生意漸漸移交給赴日研究回來的二個女兒,雖然如此,他們還是辛苦勤勉的一家人,每有展覽,就見張家五口,打包的、裝箱的、開車的、準備資料的……,為節省開支,無論路途多遠,工作多繁重,張敬長老全家就像小型部隊,隨時待命出發,所幸三個女兒,粗細不論、文武兼備,在爸爸指揮,媽媽總管之下,均能圓滿達成任務。

“使命感”是張長老雕刻的驅動力,他以為神所給的恩賜和使命各人不同,有人奉召做傳道,有人奉召做生意,而他則奉召以雕刻見證神奇妙的作為。為了不負使命,他正與歲月拔河,潛心創作,也要鍛 身體。在創作初期,曾因長時間工作,以致雙腳麻痹,寸步難行,這才警覺到“青山若長在,綠水則長流”的道理,在堅強意志力的支撐下,他勤爬山,從起初需人攙扶上山,到目前,別人氣喘如牛上山一趟,他則在同時間內上下來回兩趟了。

五十歲才走入藝術大門,六十歲的今天,已在藝術殿堂中有一席之地,若是能早十年開始,成就豈不更大?張敬不以為然,他以詩篇一三九篇為例,認為生命在神的手中,唯有神知道那最合宜的時間,過去的經驗與學習都成為今日的基礎,都為今日而預備。他是一位雕刻家,隨著材質與構想,將心中的藍圖俱現出來,他雕刻木材--而神雕刻他--張敬祈禱自己是神合用喜用的材質,而在神恩典下,他亦能終其一生“刻盡心中無限事!”

 

來源:http://www.bodani.cn/article/?bk=100328&v=9

Contact Us


敬园国际艺术有限公司

-张敬作品全球唯一代理-

台湾 64059 云林县斗六市棒球八街17号(需事先预约)